《行者无疆》读后感10篇

2023-08-29   来源:沧元图

  《行者无疆》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者无疆》读后感(一):行者世界

  这是一本优秀的旅行书籍,余老穿行西方文明之间,游历欧洲各国,以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独特的视角发现美的世界,从南欧行到中欧,再飞到西欧,畅游北欧,美丽的山河景观,沧桑的历史遗迹,多色的人文情怀,风情多种的文华,古典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结合,自由,独立,民主,和谐,给人以思索与珍惜。

  从这里,你可以学到历史的文明,探索先烈的思想,思考自身的价值,旅行的意义。世界一直很美,就是缺少发现,盲目的思想,自我的封闭,这就是你与世界的差距。心中有个信念,坚定下去,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了解过的人和物,多年后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行者无疆,世界很美好!

  《行者无疆》读后感(二):大气蓬勃

  第一次感叹自己读完一本书后无力去评判的苍白感。读《行者无疆》完全是因为村上《远方的鼓声》的序里提到了它,原来我对余秋雨先生的认识还停留在高中语文常识题“《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这个阶段。读完之后真正感叹余秋雨先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此大气,如此气派,使人深深震撼其中。其二感叹其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这正是我所说的自己读完后的苍白感,因为无法达到的思想高度,所以在有些方面无法与之共鸣。其三是感叹余秋雨先生自始至终的理性看待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就像他自己所说,这一次的欧洲之旅是想从发达的西方文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但一路走下来,赞扬西方文明的同时也指出了很多问题,诸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等等,并没有被绚烂丰富的西方社会冲昏了头脑,只一味地批判指责。总之,这本《行者无疆》比《远方的鼓声》更有让读者去思考的价值和空间。当然,余秋雨和村上写两本的目的不同,一者以考察学习为主,一者以旅居生活为主,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与情感不同,自然读者的体会与心得也不同。

  《行者无疆》读后感(三):不问脚下,只问前方

  余秋雨先生在自序里写到,这本书是《千年之叹》的续篇,以欧洲文明为坐标来对比中华文明。上回读先生的作品还是求学时期,恰好就是《千年之叹》,同之前的震撼相比,这次读《行者无疆》更多的则是思考。

  六个月的时间,足迹遍及了26个国家96座城市,从庞贝古城的遗迹到赫尔辛基的冰原,记录了旅途中的感受与思索。其实读《行者无疆》这本书,如果要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需要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因为每到一处,必然谈到当地的文化,或名人,或建筑,或艺术,这些内容可能远没有那些地方的美食趣闻更能吊起胃口,但这也是余秋雨先生作品能撼动人心的原因。因为了解文化,我们才能理解一段历史的演变过程,虽然书中有些内容难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从中也许会慢慢学会如何地去看待历史,如何看待远方。

  跟随余秋雨先生穿梭在庞贝古城的大街小巷,面对从火山灰下发掘出来一应俱全的街道、店铺、庭院,如果你只是感叹它的伟大而不知其身后那场突然的大灾难,不知埋葬在那里的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也就只是走马观花一看而已。

  但丁眷恋佛罗伦萨,贝多芬搬家八十多次也未离开维也纳,一直生活在小城魏玛的歌德……这些大师生前或养尊处优,或郁郁不得志。但今天,全世界的游客前赴后继来到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全世界的读者证明,他们都已成为划时代的巨匠。

  行者无疆,看到书中描述巴塞罗那流浪者大街尽头那座面朝地中海的哥伦布立像,里斯本罗卡角边竖立的写有“大地在此结束,沧海从此开始”的石碑, 内心总会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此刻立即放下一切去远行,多想这些在书中浮现出的画面可以亲眼看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丈量一段历史,用文字书写对文化的思考,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如果你对读书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们一起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

  《行者无疆》读后感(四):巨匠的足迹

  此书是余秋雨写的欧洲游记,说是游记,其实作者用更多的笔墨在描述他所途径的那些地域的历史巨匠以及他们与所在地的恩怨纠葛,他的旅行之地大多是追寻着他们的足迹,除了描写途中的风景,还讲述了很多的历史故事。一遍读下来,风景迷人,人居、城市与自然的交融,彼此尊重,彼此相离。历史故事比风景更迷人,当然还有作者灵动优美的文字及对欧洲历史文化的深厚功底与独到解读。

  跨越千百年的城堡, 历经血雨腥风,依然雄踞一方,或立于山巅,或造于悬崖,或居于海浪之上,或依山傍水,或弃于荒野。

  建造耗时百年的古老教堂,气势恢宏,壁画精美,曾是教廷俯视四方之地,而今不知是否成了基督信众的心灵栖息之所?几百年的精心雕刻,一定也能继续屹立千年。

  书共分四个部分,依次为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出于本能的反应及个人对欧洲相当有限的了解,先读西欧,再北欧,然后中欧,最后南欧。读完后才发现,最精彩的部分其实在就在南欧和中欧,中世纪的黑幕以及文艺复兴的光芒在那里最为明显。 而这部分也是我对欧洲历史最感兴趣的一部分。那里有凯撒的罗马以及中世纪不可一世的教廷;有Medici家族的佛罗伦萨,此家族富甲一方,掌管佛罗伦萨达几百年之久,为文艺复兴倾注了很多的财力人力,这在世界权贵之中也是不可多见;还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启程之地巴塞罗那,一尊塑像,高高立于地中海边,注视远方。还有威尼斯,一座当年因逃避教廷重税而建于离岸沼泽地之上的城市,建城之初可谓风雨飘摇,日后渐具规模。正因为游离于欧洲大陆,教廷的管辖难以触及,从而孕育了欧洲差不多是最早的市民意识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还有可爱的威尼斯商人,他们可不像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那么阴险狡诈、唯利是图,说是商人,其实就是一些小店铺的老板,卖些艺术品之类的,宁可不买,也不愿意跟客人讨价还价。欧洲耳熟能详的城市很多,还有布拉格,建于七座山丘之上,大河弯弯以及形态各异的大桥,或许也因为那部“布拉格之春”。

  文化艺术领域的巨匠们更是数不胜数,尤其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最为闪耀,照亮欧洲乃至世界的星空,犹如混沌初开,电光火石。但他们很多身前很是落魄,比如给西斯廷教堂的顶棚作大型壁画的米开朗琪罗,比如窘迫的席勒,比如被判处死刑的而四处流浪的但丁,比如被迫跪在地上忏悔的伽利略,比如被怒骂耻笑的伦勃朗。。。。。不被自己所在的城市接纳,不少甚至被放逐,历经时间的沉淀,终被所谓的故乡接纳并尊为瑰宝,然此时他们早已摆脱尘世的纷扰、驾鹤西去,这样的接纳能算是一种安慰吗?还是这座城市需要借着巨匠们的光芒来粉饰一下自己?

  一个教堂,一座城堡,一位巨匠,都是一段历史。巨匠远去,教堂城堡犹在。

  《行者无疆》读后感(五):闯进欧洲人精神家园的中国游客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还是愿意称他为先生的。

  大约20年前,我就读过他的《文化苦旅》。那时候盗版书泛滥,人大学八楼旁边那几排平房,几乎就是盗版书商大集合,从那里流散到民间的盗版书真真的是汗牛充栋。所以,我读的那本《文化苦旅》装帧不精、印迹偶有模糊,大概也是盗版。不过,“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而且书中并没有多少别字或错版,也能将就着看了下去。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看完前几章之后的感触和震撼,我仿佛从中看到了一个中华文人的良知和用心良苦。时至今日,依然觉得开篇的《道士塔》应该是他的代表作,没有之一。大概是因此,我一直觉得欠了余先生一本书钱。

  十来年后,一次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他的《出走十五年》,毫不犹豫掏钱买了。在当当网、卓越网打折书大行其道的时候,书店原价买一本,大概可算还了他的钱了吧。回来后,仔细读了半本,还写了几点心得体会;慢慢的,因为时空跨度太大,竟然有点看不下去,最终是束之高阁。

  然后,这些年就没再看过他的书了。只觉得他日益出现在“名人”的座位上,访谈、评选、点评……他做着很多俗套文人经常做的事情,坊间关于他的非议也尘嚣甚上。他终于俗了一些。

  所以,前些天在当当app下载这本《行者无疆》的时候,我还是犹豫了一下的。但架不住《文化苦旅》后遗症,最终还是买了。这本书是余先生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在欧洲26国96城游历的随笔,全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总计80篇文章。篇篇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借着自己丰富的文学知识和对欧洲文化的了解,余先生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都仿佛是寻亲之旅、寻根之旅。那些或壮观或萧条的历史遗迹或名人故居,总能引发他无限遐想。亚平宁的罗马城、醉醺醺的德国啤酒节、寒风中的牛津教堂、人迹罕至的冰岛……,但丁、米开朗琪罗、哥伦布、哈维尔、莎士比亚……欧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无不信手拈来。

  但他的所有遐想,通通只是点到为止。全书34万字,掐头去尾,平均每篇也就4000字。对于任何一国、任何一城,甚至任何一城的任何一位欧洲文化先贤,单独写34万字都不为过分。但分给他们的,每人只有4000个方块字——只有罗马似乎多费了些许的笔墨。结果当然是什么也说不透彻,什么也说不完整。这种温吞水一样的流水账,最让人觉得难受。看到后半部分,我不止一次在想:亏得他在旅途中丢失了自己的数码相机,否则,放上80张照片,每一张都写一个“XXX到此一游”,岂不更加省事?

  跟那本《文化苦旅》相比,这本《行者无疆》非常显著的一个区别就是不再“苦”了。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余先生不是一个人去的欧洲,是一群人,包括凤凰卫视的一个摄制组。他也不用担心钱的事,吃什么、住哪儿、坐什么车、乘什么飞机,似乎都有人安排。他的工作,就是在每一个城市找一个或者几个名人的故居,寻几处历史事件的遗迹,点评一下生前何等落魄或者死后何等辉煌。

  只是,我一向认为,文人缺少了“苦”就写不出刻骨铭心来了。诗歌如此,散文如此,就算游记,也是如此。

  书里还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场景:随着当地人知道余先生一行来自中国,立即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包括罗马附近圣乔治港请他们吃饭的老者,还有布达佩斯邀请他们品酒的酒厂经理。2000年左右,中国还没有加入WTO,但那个时候,中国人海外旅游时候的购买力就已经在发挥作用了。文中瑞士表行里的中文导购,如今在西方国家似乎已经成了标配。不做中国人生意的商店,似乎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然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不是那些欧洲文化的代表符号和中国力量的崛起,而是余先生的优越感。为了看一眼晨光下的牛津,他们一行硬生生敲开了牛津教堂背后咖啡馆的门,几乎是强行“借道”爬上了塔顶。为了拍摄他们的节目,他们几乎是“霸占”了那一间巴黎的咖啡馆。以及,全因为自己的准备不周,在风雪之夜“闯入”一家冰岛小餐馆,几乎吃光了人家的所有食品,结账拍拍屁股走人,留下店主一家老小。

  于是,余先生用着自己丰富的文学知识,做了一件任何普通中国游客都会做的事。他终于彻底俗了。

  对于任何一位爱好欧洲文化、计划去欧洲看一看的人,这本《行者无疆》绝对是极佳的导游材料。也许还算不上导游材料,但启程之前读一读补补文化课,旅游时装逼一定是用得上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在纽约的Woodbury Premium Outlets经常看到的一幕:富裕起来的中国游客,拉着空空的行李箱,呼朋唤友冲进那一间一间耳熟能详的名品店,Ann Taylor、Bass、Burberry、Calvin Klein、Chanel、Coach、Dior、Fendi、Gucci、Levi"s、Michael Kors、North Face、Polo Ralph Lauren、Prada、Tumi……扫空他们的货架,塞进自己的箱子,然后急匆匆冲入下一家。太阳西斜之后,凑合着吃一顿麦当劳,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收获,带着满满的战利品扬长而去。

《行者无疆》读后感10篇

http://m.097110000.com/content/381027.html

推荐访问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红色家书 - 革命烈士书信选编》范文(精选4篇)

沧元图

《红色家书》经典诵读--演讲稿(一等奖作品)【六篇】

沧元图

《红色家书》经典诵读--演讲稿(一等奖作品)范文(合集七篇)

沧元图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三篇

沧元图

《红色家书 - 革命烈士书信选编》范文(精选5篇)

沧元图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

沧元图

《苏辛词说》读后感10篇

沧元图

《个体赋能》经典读后感10篇

沧元图

《楚留香新传1:借尸还魂》读后感10篇

沧元图

《黑水浒》的读后感10篇

沧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