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范文(精选七篇)

2023-11-04   来源: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范文(精选七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1

城市水利革新状况与发展途径探讨的论文

截至底,全市共有水库24座,总库容4329.6万m3,小型灌溉工程2905处,有效灌溉面积0.8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达0.68万hm2,累计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01处,解决和改善了1148个自然村73.4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达到全覆盖;实施太行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旱井集雨项目和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后,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446.38km2,治理度48.8%;总供水能力2.3亿m3,日处理污水8万t;建成运营小水电站4处,“十一五”期间累计发电14560kWh;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5hm2。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娘子关水源保护工程自底启动以来,水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供水水源水质全部符合饮用水标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山南水库和尚怡水库加固改造已竣工并验收合格;龙门水库和冠庄水库进入报废处理鉴定阶段,其余病险水库正逐年分批列入中央和省级计划中。同时水资源节约保护也在不断加强,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水量已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工作不断强化,阳泉市成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

存在问题

1水资源量减少,开发难度大,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阳泉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多年(1956—)平均水资源总量比第一次评价减少了13.7%,其中,降雨量减少4.8%,径流量减少了9.2%,地下水资源量减幅为16.9%。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日益增长,预计到全市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总需水量将达到3亿m3,即使现有骨干供水工程达到设计能力,完成娘子关供水二期工程并适当兴建小型蓄水工程,仍将有0.5亿m3的缺口。而长期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已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开发最大深度达850m,地表水污染严重,开发扬程高达400余m,提引水管道长达40km,虽然近年来地表水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但也仅占其总量的1/3。

2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滞后

长期以来,农村与城市水事管理分割、水量与水质管理分离的"体制使城乡防洪减灾脱节,社会节水意识淡薄,多年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难以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没有完全建立起城市与农村之间水源与供水、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治污与回用的统一管理体系。另外,在项目规划、工程建设、资金筹措、资金配套及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

发展对策

1实施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以滹沱河和娘子关泉为水源,以娘子关引水工程为龙头构筑阳泉供水体系。一是在滹沱河干流及其支流上规划兴建王家庄、乌河水库,为盂县西北部地区工农业用水和即将启动的北水南调工程提供水源保障;二是更新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完善娘子关提水二期工程,建设平定、阳泉娘子关提水互联互通工程,同时在郊区和平定县积极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以达到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以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

2实施民生水利工程,确保全市人民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加大娘子关泉域保护力度。在泉口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环保部门要加快补给区和排泄区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进程;交通部门要负责建设水峪至娘子关一级公路,减少煤尘对水源的污染;水务部门要在生态新城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同时扩建市级污水处理厂,以大大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全方位推进泉域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改善,保障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二是推进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充分利用地表水,改造完善乌河、温河灌区;利用雨洪资源,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民种植收入。

三是巩固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的基础上,抓住中央将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延长至20的政策机遇,兴建一批集中供水工程,使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同时设立水质监测中心,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四是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在实施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后,继续争取太行山革命老区水保生态建设工程落户该市。到“十二五”末,将完成40条小流域生态治理,治理度达到60%,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是实施中小河流及河道综合治理。利用5年时间完成桃河、温河、绵河、义井河等重要河流的河道治理任务,基本完成桃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努力提高全市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是积极发展农村水电。依托滹沱河流域盂县段水能条件较好的资源优势,加快实施滹沱河梯级水电开发,完成夫城口一级水电站改扩建工程,新建王家庄二级水电站和阎家庄六级水电站工程,着手王只水电站、御枣口水电站和豹川水电站的可研立项工作,全面推进盂县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3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立山洪灾害预警体系

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完善县、乡、村级防汛抗旱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实现山洪灾害治理及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全覆盖,从而有效提升防汛抗旱应急能力。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2

本科生院计算机教育革新途径论文

一、大学本科生院发展背景与意义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基础和核心任务之一。本科生院是大学专门负责管理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教学与管理机构。本科生院(College)发端于历史悠久的意大利的大学住宿学院制(如博洛尼亚大学、帕维亚大学等),发展于英国的大学学院制(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成熟于美国的综合大学学院(如哈佛学院、耶鲁学院等)。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于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近年来,为了加强本科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有些大学开始陆续成立本科生院,如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20)等。大学本科生院的建立对于我国高校深化本科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本科生院的建设必然带来一系列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进行相应的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高水平计算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就成为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建设目标及发展思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于2010年启动,5月正式挂牌运行。成立本科生院是哈工大本科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改革,是为加强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哈工大本科生院定位是:面向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强化本科教学管理,建设哈工大本科生阶段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体系,整合本科教学资源,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哈工大本科生院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教育改革与创新,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创新型本科教育体系,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统一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整合全校的教育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水平;提高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高素质本科毕业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哈工大本科教育品牌。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我们将发展思路确定为:强化大学范围的本科教育,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加强本科教育体制改革、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建设和优化,从本科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与过程、教育参与者、教育资源与管理、教育质量保障、教育政策等方面全面加强学校的本科教育体系建设;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基于课堂学习与基于项目学习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跨专业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跨国/跨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创新型本科教育模式。

三、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方案

基于哈工大的办学定位、优良传统与人才培养特色,本科生院提出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致力于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与领导力的高素质毕业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带头人、工程领军人和政府机构领导人培养后备人才。在此人才培养目标引导下,哈工大本科教育将结合以理工科为主体的特点,在以原有专业教育为主型的基础上,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结合的精英教育模式。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与选修课、面向大类领域的公共课程、面向学科的专业课程、高年级的跨专业选修课等;并补充基于项目的学习、国际交换学习、文化素质教育等环节。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数理基础教育、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能力培养、外语与国际化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跨专业教育7条主线。为了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哈工大针对尖子学生,提出了两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科学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工程领军人培养计划,以期望集中全校优质教育资源,以较为特殊的培养模式,在优势专业或领域专门培养部分拔尖精英人才。

四、本科生院的教育改革新措施

为了实现本科生院提出的发展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院20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本科教育改革新措施。主要包括: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创新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健全本科生院组织机构,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构建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哈工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综合改革,实现科研优势转换,加强专业教育及课程体系建设;推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推行“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实施“大学生外语与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加强英才学院建设,实施科学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工程型领军人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平台建设一体化体系;加强学生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建立以认证为牵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同时,配合本科教育改革,哈工大制订与出台了一系列本科教育的改革政策及管理办法。

五、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优势与传统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本科生院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相同步,也在积极探索本科生院体制与机制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改革新思路。事实上,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面具有优良传统。哈工大计算机专业成立于1956年,同年在国内首批招收本科生;1958年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地位;在、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列全国第五名;2010、年,进入上海交大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计算机学科前100名;2011、,在ThomsonRouter的ESI计算机学科排名中进入世界前1%。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哈工大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一贯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教育,形成了一系列优良教育传统。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观与教学指导思想,培养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教育体系,先进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导向与能力驱动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一流师资及教学团队,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与教学成果,精英学生“三三”育人模式高水平的`实验环境及条件保障,浓厚的学院文化等。

六、新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在已有的专业教育优势与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本科生院的教育体制、机制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改进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哈工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和未来国际化人才竞争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国际化、领导力”创新拔尖人才的目标。

2.教育模式。积极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3.课程体系。通过国内外调研,明确提出了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并制订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修订计划。

4.理学基础。进一步强调加强理科数学基础训练,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5.教学方法改革。继续深入推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面向问题求解的大作业、累加式考试等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为主的教与学方法。

6.专业导论课。针对本科生入门教育,进一步改进计算机专业导论课,强调计算机科学技术体系、计算思维、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与思维方式。

7.专业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重视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教学,实施“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等分层次实验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8.基于项目的学习。推行大一年度创新项目、大二课程设计项目、大三综合设计项目与大四毕业设计项目,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训练,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研究实验室做科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素质。

9.教育国际化。从课程体系、教师、英语授课、国外原版教材与课件、学生留学/游学等方面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外语和国际化的能力。

10.科学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英才学院合作,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的培养计划,把部分尖子学生培养成科学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

11.工程领军型人才培养。实施工程领军人培养计划,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通过与一流IT(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把具有突出的工程技术和综合领导素质的优秀生培养成未来工程领军人才。

12.个性化培养。为了强调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多种专业方向与课程、自主学习空间、个人成长途径、导师的选择等等。

13.基于认证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出台《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方案(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等教学质量白皮书,建立先进的、基于认证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计算机教育质量。

14.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国际评估。巩固已有的计算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并进一步争取开展国际专业评估。

15.教育改革政策与激励机制。结合学校及本科生的教育改革政策及管理办法,针对计算机教育具体情况,补充必要的教育改革政策与激励机制,促进形成教师“重教、思教、善教、乐教”,学生“重学、思学、善学、乐学”的新风尚与和谐氛围。

七、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结合笔者的多年工作体会,本文给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1.教育改革目标。不论我们如何进行大学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都应该以人为本,以“完善教育体系,培养一流人才”为最高目标,而不应为了改变而改革。

2.精英教育模式。关于精英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流教育、精英素质、领导力培养”应该是精英教育所要追求的境界。

3.本科教育重点。在当前形势下的本科教育阶段,应该把教育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素质、基础、能力、实践、个性、国际化”等方面,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坚实基础,而不可只因师而教。应该认真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成才途径与条件,按规律实施有效的教育。

4.教学与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学习重视教中学,新兴的基于项目学习强调做中学,二者皆重要,应结合之。对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而言,做好基于项目的学习更为重要,尽管可能更加困难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许多知识与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虽然有不少教育专家不同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型大学,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对尖子生进行专门的拔尖人才培养不失为一条可选的教育模式。在培养拔尖人才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进行分类与个性培养,可以培养出学术型、工程型、复合型等拔尖人才。就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十分密切的计算机专业而言,上述各类人才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十分重要。

6.高水平师资及教学投入。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力、经济条件的改善,已开始有一批高水平人才进入一流大学从教,但许多大牌教授对本科教育投入不足,要想真正做到教师“重教、思教、善教、乐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通过观念、认识、机制、制度与政策等方面的进步来改善这一状况。

7.优势转换。研究型一流大学应该将其科研优势转换到教学中,倡导“为了培养人才而进行研究”的新风气,提高一流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水平,培养出“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一流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而言,通过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对于教育的优势转换。

8.教育质量保障。教育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我国一流大学应该努力改善教学投入状况,提高师生的积极性,使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从监督控制为主的强迫式阶段,逐步过渡到以认证评估为主的引导式阶段,使教育质量管理能够事半功倍,提高效率。为实现教育质量评估的国际化,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开展教育质量国际评估,促进我国大学教育的深层国际化。计算机专业应该在教育及质量保障体系国际化方面走在前面。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3

企业行政管理革新途径论文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地进行生产而进行的包括服务、协调在内的管理活动的总称。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行政管理工作,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层级划分

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为了能够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方法对内部开展职能性管理的总和。它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级:高级管理层、协调层以及服务执行层。高级管理层是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为代表的,主要是在企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设定企业战略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运行体系,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企业协调层主要是以企业行政部门主管为主体,一般包括综合办公室、人事科以及后勤管理等部门,承担着企业行政业务职能,传达高层管理者布置的工作。服务执行层主要是由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为主体形成的服务执行层。这个层级需要处理行政事务,工作繁杂而明确。企业行政管理的这三个层级管理着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服务性。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企业行政管理中主要包括三个功能:管理、协调和服务。企业管理以协调为核心,以管理为主要内容,以服务为根本,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企业行政管理职能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企业行政管理要为企业实现既定目标做出规划和安排,确立和选择组织目标,确立计划原则,编制和实施计划。计划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管理活动,也是实施其他管理的条件。第二,负责企业的组织活动,为了实现企业的行政管理目标,企业就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织物结构,并且对每一类业务进行分类,对结构进行调整,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活动为企业进行人员管理、指导和领导以及控制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三,指导和领导作用,就是要对企业的全体人员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目的是使企业全体工作人员能够自觉、自愿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第四,控制,所谓控制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和标准对企业的组织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控制工作的目的就是保证组织实际活动与成果预期目标相一致。企业行政管理的每项职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形成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构成企业管理的有机体系。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首先企业行政管理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服务性,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该是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服务的,其设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是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独立发展的,所以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的整体发展实力,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加快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是与政府行政管理相比,企业的行政管理更注重实效性,企业的行政管理都是从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来制定的相应的管理举措,都是按照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来制定,力求通过改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后是企业的行政管理更具有灵活性,不像政府行政管理一样的死板、僵化、生硬、不相适应,而企业的`行政管理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符合时代发展和公司实际的。

三、企业行政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不高,还存在着许多的管理问题,阻碍着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简要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企业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管理者常常凭借主观意愿进行管理。由于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确,导致了行政管理中各项程序无章可循。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决策,行政部门和各级负责人形同虚设,导致了企业人、财、物的浪费,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其次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存在着机关习气,官员作风,这些都不适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而是照搬党政管理模式,搞形式主义,这样的管理形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再次是行政管理中缺乏一套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而且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不能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很多部门发布的规定难以执行,甚至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反对和排挤,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创新当前企业行政管理的策略分析

企业行政管理关系着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行政管理的重要作用,重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定位及其作用,采取措施,积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1.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素质非常重要,应该有较高素质要求。管理人员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管理能力。首先是企业行政管理者要与企业市场、运营以及市场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熟悉企业环境以及自己的业务,对所服务的对象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文笔表达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掌握相应的管理知识、心理学知识、组织行为学知识等,更好地做好管理中的沟通、联系和协调工作。

2.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沟通。企业行政管理中的沟通可以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所谓纵向沟通就是企业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是上级领导作出决策,然后传达给执行人员,同时执行人员要有较强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很好地领会领导的指示。在与下级沟通的过程中,企业管理领导应该具备足够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行政管理的横向沟通主要是包括公司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与外界行政机关的沟通等等。行政管理人员在沟通时,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来传达精神和布置工作任务,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与适应能力。

3.转变行政管理职能。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已经在传统的管理、协调、服务的基础上加入了辅助决策和参与策划的能力。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就必须从传统的行政管理中解放出来,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职能。行政管理者工作必须从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明确自身的角色,强化企业自身的管理职能,将企业管理工作深入到各个相关的管理部门,促进企业部门的协调发展。

4.企业行政管理者要注重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象征,企业行政管理中要注意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是要做到管理中组织结构清晰,战略导向明确,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不但要有近期目标的规划,也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行政管理者应该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近期和长远目标。其次是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形成公平、竞争的氛围。最后要注意企业形象的建设,要高度重视企业的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重视企业人才的培育工作,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人才创新。给企业员工更大的发展空间,树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4

临床医学课程改革途径论文

1国内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现状

我国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几乎全部采用该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3个阶段组成。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率先掀起医学课程改革的浪潮,其医学教育模式在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已由过去的“三段式”普遍改为“二段式”,即基础和实习两段,普遍取消了临床课讲授阶段,改为在临床轮转实习中教学。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实行“三段式”教学与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有关,也与我国国情有关。因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是美国的几倍,需要的教学医院也多,而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可能承担两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因此,我们只能让学生在最后一年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的变化提示我们,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势在必行。因此我国的医学院校在这方面也正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山东泰山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等在维持“三段式”结构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首先,在第二学年开设了临床医学导论课,同时在基础课阶段,引入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课,使基础课与临床学习有机结合。我国现行的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2+1”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4+1”模式同期产生的,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课程体系采用的是本科医学教育的压缩版,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是“老三段”(一年基础、一年临床、一年实习),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治疗、轻预防,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性不强。学生在上岗位后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疾病预防、康复、卫生保健、宣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1]。但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上也在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如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将原来的“三一制”(一年基础、一年临床、一年实习)改为“二段式”———两个一年半的教学模式;而首都医科大学在三年制专科的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在第一学期开设医学导论课,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同时增加了人文及实践课的比例等[2~3]。《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4号)指出,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教改方面,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广泛推行,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硬件资源的投入不断加大,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就诊人数明显增加。然而,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匮乏。如何培养适合农村乡镇卫生院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是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在如何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上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构建了临床医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培养适合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模块化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老三段”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能过硬,治疗与预防、保健、康复、人文精神培养并重”为原则,以乡镇社区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整合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发展4个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由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常用技术5个子模块组成。同时结合乡镇社区医疗岗位需求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增设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方向模块,如全科医学方向模块、妇幼卫方向模块、保健与康复方向模块等。

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3.1突出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时间安排上,基础:临床:实习=1:1:1;在教学模式上,由“2(第一、二学年在学校)+1(第三学年在医院)”转变为“1(第一学年在学校)+2(第二、三学年临床课在医院上)”;在学时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由理论:实验=1:0.37转变为理论:实验=1:0.52,专业课由理论:见习=1:0.28转变为理论:见习=1:1。新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俱全的临床氛围,构建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在与护士、医生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和学生、课堂与临床、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1)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临床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不只是教师和书本,还有大量的病人,直观的病种资料等,主动参与的诊疗处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

(2)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行床边教学时,以10~20人的大组课、3~5人的小组课和病例讨论为主,教学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3)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有别于其他专业,要求学生知识面广,社会生活经验丰富,个人成熟度高。学生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在参与初级卫生保健的过程中,提高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增长了社会阅历。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观念,而且建立了院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的渠道,使我们能够根据临床实际工作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3.2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的培养目标

(1)第一学期开设农村医学教育课,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观摩,了解农村医疗状况。第四学期末(实习前)到乡镇卫生院见习一周,明确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和自己未来的使命。

(2)根据乡(镇)基层卫生机构的功能,我们增设了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概论、急救医学和常用社区护理技术,减少了部分基础课的学时。

(3)实习阶段除了安排学生在二级医院进行内、外、妇、儿科的实习外,还安排了1个月的时间到乡镇卫生院实习,缩短了职业能力与岗位的"距离,将农村医学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3.3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对原课程采取精简、整合、重组及增设等方式,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强化技能培养3个方面。结合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针对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增加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课时,针对乡镇卫生院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缺乏的现状,强化胸穿、腰穿、腹穿等乡镇社区常用诊疗技术的训练。如对内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结合岗位需求,打破原《内科学》教材的章节顺序,对原课程内容删减、整合、重组、优化后,编写出《基层内科常见病诊疗及预防》教材,在第一篇“乡镇社区常见病诊疗及预防”中增加了对疾病的预防措施,体现了疾病治疗与预防并重的原则。同时,在编写中还注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联系与衔接。《基层内科常见病诊疗及预防》这本教材较统编《内科学》教材更贴近岗位、贴近实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此类推,其他课程内容的优化改革也同步进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床边教学、社区实践教学等。

3.4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改变过去实践课学时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训课多的弊端,将“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在第一、二学期开课;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学实验”,在第二学期开课;将临床各科实训课整合为“综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除专项技能训练外,增加社区急救综合实训项目、社区常用诊疗技术等,在第四学期开课。整合后的实验实训课程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为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相应的学期开课。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实行授课中过程考核和期终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总成绩按百分制计入学籍档案。综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课程考核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核标准进行“三站式”考核(第一站:笔试,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及综合临床思维能力;第二站:面试,实践技能操作及体格检查,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第三站:计算机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学生利用各种化验检查、心电图、X线等综合分析诊断疾病的能力),实行实习前结业考核和毕业考试科目考核,按百分制计入学籍档案。改革后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5与助理执业医师培养接轨

(1)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开设执业医师考试的全部科目。

(2)除普通基础课外,部分生物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的考试采用与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相同的“三站式”考核模式与考试题型。

(3)增加诊断学见习学时,并进行临床医师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及考核。

3.6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在必修课中增设医学心理学,在必选课中增设人际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等,而且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改革前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5%,改革后占总学时的12%,并强调在专业课程培养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体会

临床医学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老三段”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早期接触临床,将农村医学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近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传统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明显提高,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高职医学教育模式。但是,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很难兼顾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与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必须尽快组织编写适宜的教材,加强整合课程的师资队伍培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培养观。校院双方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理顺关系,使高职医学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5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

1聘任方案的制定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的正确政策导向及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综合能力的正确评价、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关系到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科学合理设置。深化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工作的目标是实行医学专业人员评聘分开。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量化评价标准,使之逐步从以往的片面注重学历、资历、论文、科研等方面情况转变到全面注重评审对象的业绩、能力、真实水平上来。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取得一般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评审总体上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在实际评审中,由于没有很好的规范的量化标准,专家们只能侧重于医务人员的学历、资历、发表论文和科研的级别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往往忽视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称制度自身存在不足,量化的评价标准较少,评审方式过于单一。在此基础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针对实际情况认真查摆了以往职称评审方法的弊端,专程走访了多家先进医院,参考各地市职称评审条件,结合医院实际对评审条件的有关方面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分类,根据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流程,确定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2实施聘任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考察拟聘人员的学历、现任资格年限、工作年限、资格后奖励等方面的情况[2]。一方面是申报条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取得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一客观事实,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0%。“科研教学”包括“论文著作、科研和教学带教”,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5%。在制定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过程中,就聘任人员的论文著作、科研奖励、教学带教等指标进行量化,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计分。在论文著作方面,给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按照杂志等级和作者排名进行计分,如发表的论文著作被SCI等收录,则另行加分。在科研方面,则把它分为承担课题和获奖课题两类,按省部级、市厅局级不同等级进行加分,在同一等级按名词再进行细化赋分。对于“科研教学”的标准制定,分值比重在总量化评审标准中比例不宜过高,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广大医务人员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来,放在患者身上,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考核拟聘人员的日常医疗工作情况,按数据说话,才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能力、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此项约占总分值35%。“学识水平”包括“疑难病例分析考试、临床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主要测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临床实践的能力等方面情况,此项约占总分值的35%。笔者相应引入“疑难病例分析”这一指标分析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拟聘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这项考核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临床技能考核分为内科及护理考查房、外科手术。因为内科及护理的查房及外科手术直接反应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及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是职称聘任量化考核的重中之重,能更加直观地反应医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内科及护理系统考核查房”,重点是考核医务人员对每个专业病种和各专业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体现每位拟聘人员对疾病的诊断思维和诊断技巧,并进行病例分析,提高医生综合素质。“外科系统考核手术”主要是考核医务人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思维的敏捷性。手术操作技能的高低虽然不是衡量外科医生整体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手术操作的成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精湛的手术操作技能是外科医生重要的看家本领。整个查房及手术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医院对此方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有效调查表720份。调查范围较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评价指标共有22个项目指标,按照非常合理、合理、不合理三项合计统计,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合理、合两项合计比例在93.9%,不合理的仅为6.1%。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调查对象认为笔者制定的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是合理且可行的。

3实施聘任方案的具体做法

3.1考前培训按聘任实施方案,聘请医院内、外科权威专家对拟聘人员考前培训。

3.2严格考核根据取得任职资格人员分布情况,将职称评聘人员共分成5个组进行考核。理论考试由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监考,全程监控录像;技能考核通过光盘录制方式,拿到外省市医院组织专家进行点评,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保证打分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3.3考后点评考后由医院权威专家对全体拟聘人员进行查房技术质量、手术技术操作质量、疑难病例讨论质量点评。点评的重点是此次考核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考核点评后发给每人一盘录像带,让每一个拟聘人员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落聘人员心服口服。

3.4聘后管理医院采取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推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量的有序增长和素质提升,保障职称改革制度的激励性。凡被聘任的各级人员,按新聘任职称等级兑现工资及福利待遇。对聘用人员在聘期内如果有违规和违纪现象,按照医院规定取消已聘用资格,一切待遇按照聘任用前标准执行。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首次对拟聘专业技术人员特别增加了临床技能考核,推出了严密的双盲式考核方式优胜劣汰。拟聘人员认为,这种职称聘任考核方式公开、公正、公平,能真正引导医务人员做到能力和学历兼顾、临床与科研并重,大大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落聘者也能心服口服。通过三年的评聘实践,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聘任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职称聘任工作正逐步朝着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管理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明显提高了医院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保障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6

三年临床医学课程革新论文

1国内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现状

我国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几乎全部采用该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3个阶段组成。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率先掀起医学课程改革的浪潮,其医学教育模式在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已由过去的“三段式”普遍改为“二段式”,即基础和实习两段,普遍取消了临床课讲授阶段,改为在临床轮转实习中教学。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实行“三段式”教学与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有关,也与我国国情有关。因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是美国的几倍,需要的教学医院也多,而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可能承担两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因此,我们只能让学生在最后一年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的变化提示我们,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势在必行。因此我国的医学院校在这方面也正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山东泰山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等在维持“三段式”结构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首先,在第二学年开设了临床医学导论课,同时在基础课阶段,引入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课,使基础课与临床学习有机结合。我国现行的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2+1”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4+1”模式同期产生的,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课程体系采用的是本科医学教育的压缩版,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是“老三段”(一年基础、一年临床、一年实习),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

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治疗、轻预防,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性不强。学生在上岗位后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疾病预防、康复、卫生保健、宣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1]。但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上也在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如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将原来的“三一制”(一年基础、一年临床、一年实习)改为“二段式”———两个一年半的教学模式;而首都医科大学在三年制专科的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在第一学期开设医学导论课,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同时增加了人文及实践课的比例等[2~3]。《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4号)指出,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教改方面,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广泛推行,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硬件资源的投入不断加大,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就诊人数明显增加。然而,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匮乏。如何培养适合农村乡镇卫生院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是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在如何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上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构建了临床医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培养适合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模块化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老三段”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能过硬,治疗与预防、保健、康复、人文精神培养并重”为原则,以乡镇社区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整合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发展4个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由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常用技术5个子模块组成。同时结合乡镇社区医疗岗位需求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增设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方向模块,如全科医学方向模块、妇幼卫方向模块、保健与康复方向模块等。

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3.1突出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时间安排上,基础:临床:实习=1:1:1;在教学模式上,由“2(第一、二学年在学校)+1(第三学年在医院)”转变为“1(第一学年在学校)+2(第二、三学年临床课在医院上)”;在学时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由理论:实验=1:0.37转变为理论:实验=1:0.52,专业课由理论:见习=1:0.28转变为理论:见习=1:1。新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俱全的临床氛围,构建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在与护士、医生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和学生、课堂与临床、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1)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临床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不只是教师和书本,还有大量的病人,直观的病种资料等,主动参与的诊疗处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

(2)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行床边教学时,以10~20人的大组课、3~5人的小组课和病例讨论为主,教学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3)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有别于其他专业,要求学生知识面广,社会生活经验丰富,个人成熟度高。学生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在参与初级卫生保健的过程中,提高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增长了社会阅历。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观念,而且建立了院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的渠道,使我们能够根据临床实际工作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3.2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的培养目标

(1)第一学期开设农村医学教育课,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观摩,了解农村医疗状况。第四学期末(实习前)到乡镇卫生院见习一周,明确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和自己未来的使命。

(2)根据乡(镇)基层卫生机构的功能,我们增设了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概论、急救医学和常用社区护理技术,减少了部分基础课的学时。

(3)实习阶段除了安排学生在二级医院进行内、外、妇、儿科的实习外,还安排了1个月的时间到乡镇卫生院实习,缩短了职业能力与岗位的距离,将农村医学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3.3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对原课程采取精简、整合、重组及增设等方式,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强化技能培养3个方面。结合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针对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增加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课时,针对乡镇卫生院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缺乏的现状,强化胸穿、腰穿、腹穿等乡镇社区常用诊疗技术的训练。如对内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结合岗位需求,打破原《内科学》教材的章节顺序,对原课程内容删减、整合、重组、优化后,编写出《基层内科常见病诊疗及预防》教材,在第一篇“乡镇社区常见病诊疗及预防”中增加了对疾病的预防措施,体现了疾病治疗与预防并重的原则。同时,在编写中还注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联系与衔接。《基层内科常见病诊疗及预防》这本教材较统编《内科学》教材更贴近岗位、贴近实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此类推,其他课程内容的优化改革也同步进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床边教学、社区实践教学等。

3.4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改变过去实践课学时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训课多的弊端,将“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在第一、二学期开课;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学实验”,在第二学期开课;将临床各科实训课整合为“综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除专项技能训练外,增加社区急救综合实训项目、社区常用诊疗技术等,在第四学期开课。整合后的实验实训课程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为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相应的学期开课。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实行授课中过程考核和期终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总成绩按百分制计入学籍档案。综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课程考核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核标准进行“三站式”考核(第一站:笔试,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及综合临床思维能力;第二站:面试,实践技能操作及体格检查,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第三站:计算机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学生利用各种化验检查、心电图、X线等综合分析诊断疾病的能力),实行实习前结业考核和毕业考试科目考核,按百分制计入学籍档案。改革后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5与助理执业医师培养接轨

(1)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开设执业医师考试的全部科目。

(2)除普通基础课外,部分生物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的考试采用与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相同的“三站式”考核模式与考试题型。

(3)增加诊断学见习学时,并进行临床医师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及考核。

3.6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在必修课中增设医学心理学,在必选课中增设人际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等,而且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改革前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5%,改革后占总学时的12%,并强调在专业课程培养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体会

临床医学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老三段”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早期接触临床,将农村医学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近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传统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明显提高,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高职医学教育模式。但是,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很难兼顾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与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必须尽快组织编写适宜的教材,加强整合课程的师资队伍培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培养观。校院双方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理顺关系,使高职医学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7

中职会计教学革新途径论文会计毕业论文

1、根据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从职专生的学习目的上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他们到职专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求个文凭,更多的是为了将来从事这项工作,希望教师能结合现行的财会制度施以教学,希望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最新最准的会计知识,以提高自己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我们的中等职业会计教学应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教学的着眼点,这样的教学才会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2、了解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职业中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中初级层次人才。其教学总体要求为理论要够,能力要强。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我们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会计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职专学生的特点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在会计课程的设置、会计教学研究、会计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2.1课程设置。会计专业涉及的学科很多,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流通会计、银行会计、成本会计、涉外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多门学科。当然让学生在短短两年半时间内学完所有会计课程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课程设置应根据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应该有重点地选择学科。结合专业特点,地方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选取。比如:沿海开发性城市,外商投资较多,且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很多学生将来打算去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像这样的地区应设置涉外会计,以满足学生未来择业的需要。无论选择设置哪些学科,都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沟通和协同配合的问题。为此,应在每开学初,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详细的教学计划研究,以确定每门课的侧重点,避免重复教学和教学遗漏。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某些教学内容上有雷同之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确定哪一部分归这一学科讲授,哪一部分归哪一学科讲授。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避免无谓的重复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烦躁。

2.2教学研究。现代经济瞬息万变,会计理论和实践每年都在发展和演变。从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至今,会计准则和实务几经修正和发展,教师对新的会计信息的个体了解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研究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最新会计信息,并通过教师及时反馈给学生。我这里所说的教学研究指的不仅仅是个体研究,而是群体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讨、集思广益,互相切磋,每个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研究所得结论来修正自己的教学程序和任务,教师再根据共性的结论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加以应用。

2.3教学方式。会计课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具有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学生仅是通过学习教材的专业理论知识,很难全面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只有通过会计实训教学才能使学生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尤其是那些操作性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教师将真实的教学内容和操作过程通过媒体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整个会计操作程序一目了然,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印象就会更为深刻。另外,在学生模拟实训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的模拟资料,将其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对他们自己操作的结果自己找问题,这比教师单纯地指出问题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建议在某些会计学科实行模块教学。所谓“模块教学”。就是先确定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将若干骨干专业分解成若干模块,并且制定与模块有关的各类课程的内容、课时量、考核方法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会计课程都适合模块教学,模块教学比较适用于那些技术操作行较强的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学科,而对于那些综合性较强、管理特点十分明显的课程,如《管理会计》等,目前来看不太适用于模块教学。每一模块,可以设置模块代号、模块名称、能力培养目标,知识要求、知识要点、授课方法、考核内容和成绩评定标准等具体环节。例如,《基础会计》课程可以划分五大模块理论教学和五大模块实训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模块分别为:会计基础理论系统、会计基础常识系统、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系统、会计账证系统和会计核算组织系统;实训模块分别为:填制原始凭证训练、填制记账凭证训练、设置并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训练、编制汇总记账凭证并登记总账训练和编制会计报表训练。模块教学使教学目的明确、教学任务清晰,它更注重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既能激发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比较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2.4考核方法。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考核,应注意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力结合。目前大多以试卷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仅以其已知程度为准,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在校各门功课全优的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却表现得无所适从,连一张最起码的支票都不会填写,这样的职业教育终将被淘汰,因此,会计教学考核应在理论基础知识测试的基础上,加大能力测试的比重,包括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模块教学的会计课程,考核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分次进行。一部分是理论考核,应占总成绩的60%―70%;另一部分是实训考核,应占总成绩的30%―40%。如《财务管理》课程可增加财务报告分析,《审计学》课程可增加审计案例分析等的比重。

总之,在当前这样一个以质量取胜的年代里,迅速、准确地满足社会的要求,是通向成功的钥匙,因此,会计教学必须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不断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的进程。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范文(精选七篇)

http://m.097110000.com/tikudaquan/413857.html

推荐访问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医学生带教评语【4篇】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精选三篇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医学生带教老师评语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重症医学科出科小结范文(精选五篇)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医学生2024年1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精选四篇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医学伦理学的个人体会(合集三篇)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医学专家讲座主持词(合集五篇)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医学培训班开班仪式讲话稿汇编5篇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2023年医学生思想报告范文三篇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方案(合集四篇)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